法润营商百业兴。近年来,罗山县人民法院积极践行“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”理念,以“五抓五促”工作体系为抓手,落实落细护航发展各项举措,为辖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司法保障。
抓精细管理 促办案效能提质增效
流程管理精细化。建立涉营商环境案件全流程标识机制,打通立案、审判、执行各环节,对营商环境案件加挂特殊标记,实现案件流转节点智能提醒与精准管控,有效压缩案件办理周期。2024年,全院民商事案件一审平均耗时27天,位居全省基层法院第1位。
专班攻坚提质效。设立买卖合同纠纷案件等专业化办案专班,进一步优化司法资源配置,实现涉营商环境重点案件专人专办,全面提升买卖合同案件审执质效和专业化水平。
数据赋能优指标。紧扣营商环境评价体系核心指标,建立专项通报及动态监测机制,强化相关评价指标管理。定期召开营商环境数据会商会,对省市营商环境评价反馈问题及弱势指标进行靶向整改、台账销号,推动诉讼全流程提质增速,确保“执行合同”“办理破产”等指标持续优化。2024年以来,“执行合同”指标在市级考评中均处于优秀等次。
抓机制创新 促解纷模式智慧升级
智慧诉讼减负担。开辟涉企案件办理绿色通道,全面推广“网上立案+云端庭审”,让“数据跑腿”替代“企业奔波”。2025年以来,运用该模式高效办结买卖合同纠纷案件333件。其中,某商品房预售合同纠纷仅用5天高效审理,显著节约涉纠纷企业诉讼成本,切实以智慧服务助企减负增效。
创新平台优服务。打造“罗法e企窗”智慧涉企服务平台,通过微信公众平台开设线上窗口,为各类市场主体和群众提供“智能查询、线上办理、定制化解忧、云端普法”等法律服务功能,推动涉企纠纷多元化解。自2025年年4月上线以来,已完成快捷办理800余次;人工服务窗口已接受咨询10余次,办结率高达80%,企业满意率达100%。
专业审判树标杆。成立金融审判法庭,集中专业力量高效化解金融纠纷,服务实体经济,防范金融风险。通过发布金融审判白皮书、召开金融审判工作座谈会等形式,提示相关主体从金融纠纷源头化解矛盾,预防和减少类案频发情形,合力维护金融信用体系。创新知识产权审判模式,在全省率先引入事先约定赔偿机制,预防知产纠纷“重复侵权”,推进知识产权纠纷源头治理和实质性解决。
抓协调联动 促营商保护多元参与
多元解纷降成本。成立罗山县金融调解中心和罗山县商事纠纷调解中心,探索“法院+”多方联动机制,充分整合法院、工会、工商联、商会等丰富调解资源,形成“专业+行业”双轮驱动模式,推动各类涉企矛盾纠纷多元化解、前端化解。2025年以来,先行调解涉企纠纷356件,为涉诉企业节约大量诉讼成本。
地标保护兴产业。设立“信阳毛尖”国家地理标志司法保护基地和“罗山板栗”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司法保护服务点,加大地理标志“金字品牌”建设司法保护力度。联合信阳市知识产权维权保护中心签订《知识产权协同保护框架协议》,加强跨区域跨部门协作与信息共享,进一步健全行政保护与司法保护衔接,提升知识产权保护整体效能。
抓执破融合 促困境企业破局迈新
执行攻坚护权益。推进执行权运行机制改革,实现“简案快执,繁案精执”,对涉企案件做到“应查尽查”,用足用好执行措施。常态化开展专项执行活动,2024年以来,开展集中执行39次,执行到位金额3044万余元,高效兑现胜诉权益。善用“活封活扣”、执行和解等柔性措施,通过和解分期履行、替换查封物、贷款展期等方式盘活企业资产。2024年以来,通过执行和解化解案件217件,涉及金额4822万元,助力272家企业渡过难关、恢复生产。
破局重生优生态。加大“执转破”工作力度,对执行不能企业和“僵尸企业”,及时启动破产清算,促使其有序退出市场;对有挽救价值或者可能性的企业,坚持退出与挽救并重,引导兼并重组。2024年,审结破产案件8件,结案率100%;通过“执破融合”快速出清“僵尸企业”16家,实现“僵尸企业”快速出清、困境企业有效挽救。
抓服务延伸 促市场主体稳健发展
问需于企零距离。坚持主动延伸司法服务触角,55位干警常态化包联114家企业开展走访。2024年以来,干警累计走访企业400余人次,通过发放风险提示手册、向辖区企业提供法律咨询、开展巡回审判等方式,零距离问需于企。
精准提示防风险。针对在案件审理过程中发现的企业经营或日常管理中存在的问题,及时提出司法建议,为企业发展献良策。2024年,共制发2份涉企司法建议书,向企业发送1份风险提示函,助力企业稳健经营。
多维普法助合规。积极回应企业法治新需求,在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(二)》发布实施之际,组织资深法官走进企业家座谈会,围绕热点问题开展精准普法。精准发布涉企典型案例,涵盖刑事、民事、知产、执行等多个领域,通过以案释法引导企业强化风险防控,助力民营企业行稳致远。